探AI教育新路 寻智慧育人密码 ——北京师范大学团队调研苏州工业园区人工智能教育
5月7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育学部教授郑勤华率专家组一行赴苏州工业园区星洋学校开展人工智能教育专题调研。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局长顾纯青、副局长徐晓燕、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叶鹏松及相关领导陪同调研并参与交流。
实地观摩:智慧课堂展成效
调研团一行于上午抵达星洋学校南校区,在学校党委书记周良良、校长肖晨的陪同下参观校园。他们实地考察了校史馆、苏园、科创长廊等特色教学场所,对学校项目化课程、智慧校园建设等方面的实践成果表示高度赞赏。
课堂是教学创新改革的主阵地,调研团一行走进教室,观摩了两节人工智能应用课堂。李亚喆老师执教《浣溪沙》一课,巧妙创设了 “为苏轼朋友圈配图” 的趣味情境,将 AI 技术深度融入古诗词学习全流程。教学中,李老师引导学生借助 AI 工具“豆包”解析疑难、把握情感并编写指令,生成可视化诗词场景图片,借助 AI 模拟的 “时空对话”,实现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让古诗词学习兼具科技感与人文温度。
葛勇老师执教《工程问题》一课,通过校园中的项目维修引入教学,让学生在工程的意外之中不断充实数学模型的建立,随后通过人工智能的应用,让学生不仅能够拓展变式,而且更加深入地了解工程问题的历史、生活应用与模型建构。
专题汇报:区域实践显特色
在随后的座谈会上,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副局长徐晓燕就全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整体推进情况作汇报。她指出,人工智能是科技创新领域的巨型风口,我们一方面要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新技术,另一方面,要秉持教育人的理性与审慎,走出一条务实、有效的人工智能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路。
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信息中心副主任吴晨一重点围绕“数智赋能,推进智能教、智能学”和“人智协同,赋能教智能、学智能”介绍了区域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探索与实践成果。
园区5所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方面领先的学校派代表结合本校特色,汇报了人工智能教育的创新实践案例。
星洋学校校长肖晨从“智创师培,夯实教师数字素养根基”“聚焦课堂,培育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数智协同,引领学校智慧化进阶发展”“AI赋能,构建‘学为中心’教育新样态”四个层面介绍了学校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创新与实践,展现了学校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趋势下的前瞻性探索。
苏州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王加福以“智启新程 AI赋能”为主题,围绕“依标而行,因人施教”“实践为要,曙光初现”“未来构想,追求创新”详细分享了学校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的特色经验。
中科大附中独墅湖学校副校长傅洋聚焦“学人工智能”与“用人工智能”,介绍了学校在教学实践课程方面的探索与人工智能赋能德智体美劳教育的实践案例。
星海小学校长卢志敏从师资培训、课程建设、科研成果、硬件保障等角度分享了学校聚焦“科创+”,重点推进编程教育,让人工智能课程全员落地、人工智能产品的创新突破举措。
胜浦实验小学校长吴月芳以“‘易学’在胜小”为题,分享了学校深度融合易加平台与人工智能技术,打造AI教研室,构建“诊断—评价—优教”全链条AI赋能体系,让学习更简单,让成长更清晰。
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叶鹏松表示,园区中小学AI课程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已完成区域课程平台部署及AI读本编撰,试点应用工作也在稳步推进。当今时代,应让AI真正成为人类的助手而非“枪手”,坚持数字向善,因势利导,引领“AI+”教育健康发展。
专家把脉:高位引领促提升
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郑勤华作指导。他对苏州工业园区人工智能教育的阶段性成果予以高度评价,并提出,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落实层面,应坚持“应用为王,治理为基”,明晰人工智能的双刃剑作用,明确人工智能教育背景下的培养目标,探索百花齐放、因地制宜的培养路径。
随后,与会双方围绕人工智能教育生态构建、资源共建共享、教育实践路径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北京师范大学团队立足教育前沿,以深厚的学术积淀与前瞻性视野,为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教育发展提出了专业且具有战略指导性的建议。
聚焦前沿,智探未来。本次调研活动搭建起高校科研力量与地方教育实践深度对话的桥梁,不仅为苏州工业园区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注入新动能,也为全国智慧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未来,双方将持续深化合作,共同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
供稿:汤静天
照片:校办
一审一校:李郁
二审二校:高韵
三审三校:周良良、肖晨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