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智协同 教研转型 ——记苏州工业园区初中物理学科主题教研活动
9月18日,苏州工业园区初中物理“人智协同 教研转型”主题教研活动在苏州工业园区星澄学校顺利举办。园区教发中心主任叶鹏松、副主任戴小驹,教研中心主任、物理教研员曹宏,区内各校物理骨干教师出席活动。
本次活动是园区首次依托“易加教研”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参与的学科教研活动,是园区教研模式实现智能化、协同化、泛在化新探索。
教研转型,突破时空限制
星澄学校的陈玉弓、星汇学校游银丽老师分别执教《光的反射》。陈玉弓以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的“魔盒”为整节课的线索,通过丰富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发现光的反射定律,并利用该定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游银丽从生活现象导入,激发学生兴趣。课堂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实验设计巧妙且操作性强。学生手脑并用,在实践与合作中深刻理解了知识点。课堂充分展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莲花学校孙艳丽、西附初中许梦婷老师分别执教《动能 势能》一课。孙艳丽的课堂用“豆包”AI贯穿教学全程。新课导入时,AI以引导式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能量是物体做功的本领”;新知探究中,AI提供参考性实验方案,生成五维度评价表;课后,AI研学任务引导学生探索海洋中的动能与势能。
许梦婷通过创设“射箭落杯”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理解能量概念。她创新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将“木块移动”转化为直观的“小车动能”图像,化抽象为具体。首尾呼应的课堂,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动能、势能的转化,充分体现了科技与教学深度融合的魅力。
人智协同,创新评价模式
此次评课首次创新型地采用了“AI智能课堂评价”和“线下专家现场评价”相结合的形式。
AI系统提供的课堂行为分析、互动频率、知识点覆盖等数据,为教学反思提供了科学依据,助力教师精准改进教学策略。线下专家们则以AI分析结果和自身听课感受为切入点,对课堂进行深度解读,为教师提供兼具人文性和发展性的建议。
活动中,曹宏指导大家要深入领会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从促进学生学科素养发展的角度全面设计教学目标,坚持“学为中心”的教学观,加强学习路径设计。通过高质量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实施探究教学。要立足学科实际,突出物理学科重实验和思维的基本特点,创新运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教学变革。
叶鹏松指出,本次活动是园区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一次生动实践,展示了园区AI智能课堂评价和线下专家现场评价深度协同教研的新模式,为教师专业成长和课堂教学转型开辟了新路径。
期待在未来,园区教师能借助易加教研平台,打破教研的时空限制,深入探索人工智能与教师专业发展深度融合的新经验,为后续区域教研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